如何使用本站

2022年11月9日 星期三

AmazingTalker 上課心得|Learning with AmazingTalker

 

Photo: AmazingTalker



在使用AmazingTalker以前,我曾花一年時間硬幹把多益成績從220拉到535。


儘管成績看似過得去,但大量準備聽力&閱讀的結果是,出國時的日常對話只能勉強擠出

「I want this.」

「How much?」

「Tax free?」


可以說是災難的表現。


-


一直到前陣子有幸能應徵上外商公司的業務職缺,但也是多虧主管在面試時,對我英文自我介紹看稿的寬容。


但首場和英文同事的會議,隨即讓我真正明白甚麼是鴨子聽雷,在母語者的語速和輕重不一的口音下,我連想聽懂關鍵字都顯得吃力。


更不用說業務的工作需要大量收發英文電子郵件。有別於一般文章,電子郵件有獨樹一格的格式。


也讓我意識到,該好好正視自己的英文短處。


儘管前10堂課我都想著放棄,在跟老師溝通降低教學難度後,終於如願上完20堂課。


更開心的是,現在已經能在不停頓構思語句的情況下,上完50分鐘的課程。也能獨自以英文撰寫解釋專案進度的電子郵件。


我真的相當開心現在的轉變。


之後,我打算繼續以每週1堂的頻率上課。等到完成52堂,也就是一整年的學習後,我可能會考慮報名多益測試,以量化的方式,看看這段期間自己能力的變化。



Photo: Certificate/Sky Lee


寫了這麼多,只是對自己這段學習經歷做紀錄。

本篇沒有收到任何AmazingTalker的業配,當然如果AmazingTalker有興趣的話我也是歡迎😂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Kobo Sage】三個月使用心得-圖多

 


618買的Kobo Sage電子書閱讀器,使用三個多月的心得。

到現在用它讀完6本書,都是趁通勤或空閒時間的零碎時間,對時間管理有大幅幫助,我相當滿意買下它。

幾個好用的心得分享:

1. 8吋螢幕

這台8吋螢幕是可以舒服閱讀長篇文字的大小,省的想看完整段落要一直翻頁。另外,重量也適合單手握持閱讀。


2. 觸控筆

搭配觸控筆手寫註記、畫線都相當方便。註記時沒有書寫的延遲感。拿來當成文字紀錄的載體很方便,寫錯了就把筆跡清除,相較於紙本省空間又易於保存。



3. 筆記本功能

筆記本功能作為日常記事,或隨手塗鴉。進階版的筆記本能偵測筆跡轉成文字或方程式,這個功能我比較少用,轉換正確率取決於字體工整度,對筆跡風格強烈的我來說就很吃虧。


4. 內建Dropbox

內建Dropbox,可備份筆記,也閱讀裡面的PDF。有段時間我需要讀好幾篇期刊論文,便把整份文件丟到Dropbox上來讀,眼睛先生舒服多了。



5. IPX8

對手汗人來說很方便的功能,手寫時不小心把螢幕弄濕,再拿乾布擦乾即可。樂天廣告是比較誇張,主打泡澡時即使閱讀器整台浸濕,只要拿出來陰乾一樣頭好壯壯。


6. 剩餘閱讀時間提示

這根據你的閱讀習慣所計算,如果是一頁需要花3分鐘閱讀,系統便判斷剩餘段落你還需要多少時間才讀完。好處是我能掌握零碎時間的閱讀進度,假如通勤時我有2小時的閱讀時間,便能根據剩餘時間提示知道我能讀完幾章,因時間不允許而被迫讀到某個段落卻中斷的感覺真的很難過啊。




7. 沒有太多功能

最後,是大多閱讀器都具備的-”沒有太多功能”,能讓使用者操作時專注在閱讀,而不會手癢想滑其他App。


另外,官方推薦的Pocket收藏文章功能,我幾乎沒用到。我不習慣在網頁或手機讀到一半,儲存後換成閱讀器繼續讀的中斷感。

藍芽功能我還沒機會用到,可能等到樂天釋出我有興趣的有聲書,才有辦法嘗試了。



總結一下

如果你是習慣邊閱讀邊寫註記的人,平常也會看看漫畫,那大尺寸的Sage相當適合你。

若你從未使用過閱讀器,想體會看看的話,建議從小尺寸的型號下手。畢竟Sage的訂價相當於能買平價版ipad,若只拿來讀書,怕是自己都無法說服自己。




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

關於深圳,那些我感到意外的Point

 Hi 我是Sky,一個藉由出差機會,終於在去年首次拜訪中國的菜雞。

有些Point你可能已經知道,但對於首次拜訪的我來說,真的充滿驚奇呀!


就讓我搭著最近的熱潮,跟大家分享關於深圳,那些讓我感到意外的Point吧!



關於深圳,那些我感到意外的Point


1.用微信或支付寶就能支付走遍天下

2.深圳地鐵只能掃微信搭乘

3.在深圳很少聽到自稱深圳人

4.抖音上的笑話不是真的,有錢人不會拿麻布袋在收租

5.深圳附近有個歐洲小鎮

6.啤酒有些比水還便宜

7.幾乎只有蹲式馬桶

8.標語治國

Photo:Trip.com/Top 10 Must See Spots in Shenzhen


1.用微信或支付寶就能支付走遍天下

利用行動支付的「掃碼」功能付款,不管是在深圳或是中國其他地區,已經是相當普遍的消費付款行為。


不管是路邊賣10幾元雜貨的攤販、借用路邊的共享單車,或消費一客動輒幾萬元的高級餐館,都能透過手機內的微信或支付寶APP,綁定銀行卡或扣除APP內的錢包餘額付款。


我在深圳出門逛街,只需帶著手機就能完成所有消費行為,比起出門前檢查錢包是否帶在身上,更重要的是,關心手機電量是否足夠我的活動需求。


2.深圳地鐵只能掃微信搭乘

如同台灣悠遊付以及台灣高鐵APP的電子車票,微信、支付寶也有專屬的搭乘碼。


兩者都是中國官方認可的行動支付,深圳地鐵卻只開放微信的搭乘碼。如此獨厚微信實在令人費解。


好奇心驅使下,我詢問身邊的中國朋友,他們雖覺得奇怪,卻也不知道為什麼。


我在網上找到最有可能的原因,因為騰訊(微信母公司)的總部就在深圳,藉著地利之便獨佔深圳的大眾運輸支付系統。


那麼,阿里巴巴(支付寶母公司)總部所在的浙江,是否也獨佔了浙江的大眾運輸系統,目前尚不得而知。如有誤請告知。


而只有開通支付寶支付的我,只能額外購買深圳地鐵內發行的「交通卡」,將現金儲值進去後搭乘使用。這也是我在深圳唯一會用到現金的狀況。


Photo:深圳通地鐵卡/Sky Lee

3.在深圳很少聽到自稱深圳人

深圳人口高達1700多萬人,且幾乎都是外地移民。


大家都是帶著理想與目標來打拼,因此在這裡,並沒有所謂的「深圳人」。


有夢的人在這裡可以打拼實現理想,有錢的人在這裡可以炒樓。


如此容納四川八海的深圳,在這裡沒有甚麼不可能,甚至連身為外地人的我,都能感受到他們的努力。


4.抖音上的笑話不是真的,有錢人不會拿麻布袋在收租

來深圳前,同事向我分享抖音上的短影片。


一名穿著吊嘎、短褲配夾腳拖的男子,扛著麻布袋一戶一戶的向房客收租,背景是高樓林立的深圳市區。


儘管搞笑成分居多,這段影片卻成功激起我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深圳有錢人的生活是否樸實無華且枯燥,也好奇深圳市中心區的樣貌。


為了解答好奇心,一連多日從白天到晚上,我潛伏在最熱鬧的福田區、羅湖區。


終於讓我知曉答案。在街上找不到任何拿麻布袋的人,連吊嘎、短褲配拖鞋裝扮的人都很少見。


所以說,抖音影片純屬娛樂效果啦!若我是需要整條街收租的大地主,也會請人家透過微信、支付寶轉到我的帳戶。拿裝滿鈔票的麻布袋在街上,就像是誤入狼群的肥羊。

Photo:深圳蛇口水上世界/Sky Lee

5.深圳附近有個歐洲小鎮

因為手機品牌或通訊設備的知名度,相信大家都有聽過華為(Huawei)。


但你知道華為在鄰近深圳的松山湖,有個媲美歐式小鎮的集團基地,基地內還有專屬的小火車供內部移動嗎?


2021年底,初次拜訪華為在東莞的松山湖基地,放眼望去整片歐式裝設與建築,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

Photo:華為松山湖基地/Sky Lee


連接基地內區域移動的小火車是純電動力,從乘車月台到火車的內裝,完全復刻歐式元素,絕無做半套的嫌疑!


松山湖歐風小鎮的美輪美奐,實在無法用三言兩語描述。然而置身在的環境裡工作的華為自家工程師,實施起996來應該會比較甘願一點吧(?




Photo:乘車月台/Sky Lee


Photo:小火車內裝/Sky Lee

6.啤酒有些比水還便宜

這些Point當中,最令我震驚的莫過於快要比水還便宜的玻璃罐裝啤酒。


撇除掉那些名不見經傳,不知從哪取水釀酒的品牌。其中600ml的青島啤酒、哈爾濱啤酒,分別只要4、4.5RMB。


若只論單瓶價格,已經快比500ml的農夫山泉還要便宜!


分明要人以酒當水,夜夜笙歌。

Photo:超市內4RMB一瓶的青島啤酒/Sky Lee


Photo:青島啤酒(左)農夫山泉(右)/Sky Lee

7.幾乎只有蹲式馬桶

在深圳走訪廠商或出遊,難免都有內急需要處理,當我打開廁所門,無一例外都是下圖的蹲式馬桶。


對於不喜歡坐式馬桶,需與他人貼屁交流的我來說,幾乎只有蹲式馬桶無疑是一大福音。


但這種蹲式馬桶少了台灣常見的「圓頭」設計,對於我來說,無疑增加邊解決小號時,液體噴灑出來的風險(若你是男性應該能懂我的意思)。


Photo:蹲式馬桶示意/雪花新聞

8.標語治國

看完下面分享的照片,我想你應該會同意,中國是最喜歡用標語的國家。


不管是在街上、在地鐵站,或是餐廳,到處都有宣傳標語,告訴你甚麼可以做、甚麼不能做。


就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特有的,「標語治國文化」。


Photo:美團外送騎士/Sky Lee


Photo:餐廳標語/Sky Lee


Photo:地鐵標語/Sky Lee


Photo:街道標語/Sky Lee


Photo:路口標語/Sky Lee


Photo:公車站標語/Sky Lee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為什麼有些保全永遠只是保全

 


Photo: Chinarian Photographer/Pexels


「來當保全的有90%都是廢物,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幹嘛。」

J在我旁邊玩爐石,一邊抱怨著。我不確定他說出這段話的同時,是否還記得他同樣身為保全,且正上班著。


「沒有吧,這幾次聊天下來,我覺得你跟其他我遇過的保全比起來,蠻有自己的想法。」

我試著讓他自信點,同時緩和他憤憤不平的情緒。


「哪有,我只是個整天打遊戲的廢物。」

J停下手上抽到一半的卡牌,尷尬地笑著說。


「...」我不知道怎麼回他。

某部分來說,J說得的確沒錯。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兩點,我在旁邊看著J已經玩了20場爐石,甚至還更多場。


「或許你可以試著帶書來看。」

不知道怎麼反駁J的我,只能試著做最後的抵抗,一邊晃了晃手上的書給他看。


「沒用啦我已經試過了,只要看書就想要睡覺,根本看不完一頁。」

J的回答如整天抱怨生活無聊,卻又不想改變的人。


「...」

我知道再講下去只是浪費時間,便讓對話斷在這裡,不再回應。



這段對話發生在J值班期間,他是某個案點的保全(現在改稱為"安管人員)。


分享這段對話單純只覺得J很可惜,陷入了「固定型思維」,覺得自己目前的狀態及能力沒辦法透過其他方式成長或改變。


若J能轉換成「成長型思維」,或許會願意收起對自己工作的抱怨(還有那台趁上班玩爐石的平板),好好思考要怎麼將玩爐石的時間轉換來精進自己,藉此擺脫目前的狀態。


如此一來,他可能會更滿意目前的生活。


當然,每個人都擁有選擇自己想過甚麼生活的權利,也有他們自己才知道的苦衷要面對。


J的狀況一定不是我這樣側面觀察兩三天就能知曉全貌,此篇本意也絕非批評他。


只是想透過文字紀錄,所謂的「固定型思維」以及「成長型思維」,在面對同樣的事情,或處在同樣的狀態時,這兩種思維會怎麼形塑成每個人最後的行動結果。


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AVC奇鋐科技-馬達工程師畢業心得文|Asia Vital Components, Motor Engineer

 此篇同步分享於Linkedln


Last Friday(2022/02/25) was my last day at AVC, really appreciate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cess of AVC's stock price rising from 40 to 110.


It was not an easy decision, especially you know there may be no other motor team was able to complete these amazing projects with few resources.


This is crazy to think back on now, but I remember how to build the first motor sample from noth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resources and equipment, we can design and build almost all types of motors.


I would like to thank my two managers, Royal Chang and Dave Yu, who are so passionate about their work and experienced, really helped me pick up knowledge of motor, and also taught me how to properly cooperate with people in different fields to achieve our goals.


I also want to thank my colleagues Wayne Ding, Enzo Liu, Ryan Lin, and Derrick Lin, who gave me many valuable opinions when I was executing projects and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departments.


I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in decision making and minimum viable product verification at AVC,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completed creative products, and try mass-produce them.


Most importantly, I was fortunate to get the opportunity to business travel to China last September. It was an invaluable opportunity for me to learn that the products are produced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many departments in the group factory in Shenzhen.


I will remember the journey in AVC and also look forward to my next journey.

I want to once again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my AVC colleagues for helping me along in my career journey. Thanks.


----------------------------

上週五(2022/02/25)是我在AVC奇鋐科技的最後一天,很高興參與股價從40塊上漲到110的過程。


離開這裡是困難的決定,尤其當你知道可能沒有其他馬達設計團隊,能從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完成一連串了不起的專案。


現在回想起來很瘋狂,我記得是怎麼從零開始打造第一顆輪鼓馬達樣品。隨著資源越來越多,各種功率、型式的馬達陸續誕生。定義規格、與供應商斡旋、想辦法滿足客戶交期,我們幾乎包辦一切。


我想感謝兩位主管 Royal Chang、Dave Yu,他們永遠是如此熱愛工作,且經驗豐富的教導我快速掌握馬達領域知識,還教導我如何在職涯前期如何正確地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以實現專案目標。


還要感謝我的同事 Wayne Ding、Enzo Liu、Ryan Lin、Derrick Lin,憑藉他們的深厚的專業知識及見解,在我執行專案階段性目標以及跨部門溝通時,給予許多寶貴意見。


我在這裡快速累積決策能力以及最小可行性產品驗證等經驗。同時,我們也在這裡完成創造性的產品,並逐步將產品商品化。


最重要的是,有幸能在去年九月得到事業處中的出差機會。在深圳諾大的集團園區,看到產品如何透過採購、製造、品管等各部門合作下所生產出來,對我來說是相當寶貴的機會。


我會永遠記得在AVC的旅程。我也期待把所學及能力發揮在下一段旅程上。

再次感謝這趟旅程中遇到的每一個人。謝謝。




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AppWorks School - Batch#17 iOS開發面談心得

 

這篇僅為單純的心得分享,沒有包含面試過程的題目。

在你開始讀之前,建議先服用此篇:

由非本科系的角度分析,為什麼你開考慮從後端工程師跨轉到iOS開發工程師?




即使是過去有約20次大小面試經驗的我來說,AppWorks School的面試過程仍讓我感到緊張且心跳加速。我也像是進到霍格華茲般,對於首次能近距離觀察軟體業的辦公室感到新鮮。


Photo: Gustavo Fring/Pexels

為什麼選擇AppWorks School,做為轉職iOS開發的培訓單位?


在台灣的軟體工程師培訓單位很多,然而據我所知,School是唯一不向學員收費的培訓單位。


比起動輒3~8萬的培訓課費用,School這種反其道而行的做法著實相當吸引我。


加上在School的官網、Medium上許多已畢業學員的回饋及作品,還有AppWorks之初創投的名氣,使我對School有相當大的信心,我相信只要努力通過20周的培訓,一定能成為在就業市場上合格的iOS開發工程師。


2022年3月30日。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一邊敲著沉重的鍵盤,一邊琢磨著該用甚麼詞彙形容自己,好從其他申請者中脫穎額出。


隨著滑鼠點出Google報名表單,我正式完成 Batch#17 iOS班申請。


報名School是我職涯中最接近軟體工程師的一次。我知道唯有通過培訓課或其他機構的認證,才能在就業市場中蒐集足夠的籌碼找到理想的軟體工程師職缺。


等待公布申請結果前,我一樣在YouTube找Python的練習題來做。終於,我收到School的面談邀約Email,時間是2022年4月12日。


Photo: Anna Shvets/Pexels


School的面談分為兩部分,各20分鐘:

  • Technical Interview

  • Behavioral interview


值得一提的是,School特別提到Technical Interview並不需要額外準備任何程式語言相關知識。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面談規定。


透過calendly選定完面談時間,考慮到技術部分我也無從準備起,便改看網路上的Swift介紹。


在我一邊排除Taylor Swift的歌曲推播,以及Suzuki Swift的廣告介紹,一邊看Swift的基礎語法時,選定的面談日也隨之而來,時間是2022年4月21日。


和1樓警衛做完訪客登記,搭乘電梯上樓時,我還感受不到任何緊張、或者心跳加速的興奮。


直到走進School的面談準備室,看到有別於過去經驗的開放式辦公室、寬敞舒適的透明門會議室。


驚訝之餘,我也逐漸緊張起來,心跳逐漸加速,想著「原來這就是軟體業,而現在我有機會加入他們了!」


Photo:Myself/AppWorks School一隅


Technical以及Behavioral分別在兩個會議室進行。


兩者面談以短暫的自我介紹開頭後,隨即展開一連串提問,直到表定時間結束。過程如同程式碼般極富效率、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先說說Technical Interview。


在面談中,我盡量讓自己在理解題目時,將目前理解的結果同步說出來讓面試官知道,為了讓面試官知道解題的過程,我想這是比較好的做法。


20分鐘內,我一共完成三道題目。我自認結果並不是太好,畢竟我花了很久時間,才明白題目真正的意思。


直到我結束面談,在回家的路上才想明白,面談中我花很多時間在"我怎麼解決目前手上的問題?"。


實際上,Technical Interview的題目設計並沒有那麼複雜,就我面對的三道題目,有兩道題是在更前端的,朝"這真的是問題嗎?"思考就能明白的。



我想這也是邏輯測驗有趣的地方,考驗解題者是否能跳脫框架思考。事實上,面對問題時,應該由最底層開始判斷。


這也是想就我的經驗給大家參考的原因。


Photo: Myself/AppWorks School辦公室外的大樓景緻

接著說說Behavioral interview。


基本上是你能想到的面談問題,建議可以用5W1H法延伸準備。例如:


  • What:為報名做了甚麼準備?/為準備做了甚麼?

  • Why:為什麼報名/選擇School?

  • Who:為什麼選擇這個班別?/為什麼選擇School?

  • When:報名前做了多久準備?

  • Where:

  • How:報名後怎麼


以上問題是我根據5W1H自己列的,不代表Scool真的會這樣問。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最後我想說


很感謝School給我面談機會,雖然面談後因為我個人突然的事務,以及其他職涯的機會,無法配合之後的培訓時間,便在公佈Batch#17面談結果前自願退出培訓課程。


考慮到現在的年齡以及機會成本,我知道若錯過這次機會,未來想成為軟體工程師難度只會越來越大。


或許這輩子沒辦法能拿到一張,有我名字且職稱上面印Software Engineer的名片。但我依舊對寫Code保持熱情,儘管不是以軟體工程師的身分。


或許正因為我能以非軟體工程師的身分繼續寫Code,才能好好欣賞Python簡潔的語法吧!就像是隔個簾子般,體會朦朧中的美感。


再次謝謝School讓我有這段經歷可以分享,也謝謝看到這邊的你。


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由非本科系的角度分析,為什麼你開考慮從後端工程師跨轉到iOS開發工程師?

這篇也包含我是怎麼決定以成為軟體工程師為目標,還有如何決定從後端工程師跨轉到iOS開發工程師的經過。


希望能對想轉職、或已經在轉職成軟體工程師路上的你有幫助。



為什麼決定成為軟體工程師?


和多數想轉職的人一樣,我因為過去職務的發展性及薪資上限的瓶頸,開始找尋其他突破的可能性。


考量自身的理工背景,以及在邏輯分析、電腦科學上有基礎能力,因此選擇疊代速度較快,且工作掌握度較高的軟體業作為下一個職涯目標。


而成為軟體工程師,即是進入軟體業的切入點。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如何選擇開發語言做為起點?


該以哪個開發語言作為入行者的首選,在軟體業裡永遠是能讓你和同事間保證不冷場的話題。


對我當時來說,唯二聽過的開發語言只有C與Python(當時我對C、C#、C++的差異並沒有概念),因此便對這兩個語言,調查哪個學習資源較多、學習難度較低,以及人力資源網站上軟體工程師的薪資水準,作為評斷依據。


最後,我選擇Python做為我首個開發語言。時間是2021年8月。



Photo: Andrea Piacquadio/Pexels

決定成為後端工程師


接著,在YouTube上自學Python半年後,我完成了自動寄送Email、PTT網站爬蟲以及Selenium臉書登入等練習題。


這些練習題使我信心大增,最重要的是我確認了自己不排斥、甚至喜歡從事軟體開發,且對Python簡潔的語法美感深感著迷。


但我知道只會做練習題的軟體工程師,在就業市場中沒辦法存活。


俗話說,選擇比努力重要。想成為軟體工程師,這個目標依舊太大、太不明確。


我必須決定自己想成為哪一種類型的軟體工程師,才能對症下藥,學習這個類型的硬實力。


拜現今資訊發達所賜,我明白對於非本科系想轉職成軟體工程師來說,以網頁前端及網頁後端作為切入點有較高的成功率。


而前端與後端之中,我自認沒有網頁前端所需要的美感與設計感,同時對網頁後端所需的數據處理,有較高的把握度。


最終,我決定以成為後端工程師作為目標!時間是2022年3月。


Photo: Andrea Piacquadio/Pexels

從後端工程師到iOS開發工程師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開始懷疑『可是你最後報名的不是iOS班嗎?未免太三心二意了吧!』


的確。


在我做完諸多功課,爬遍PTT、Dcard以及問過身邊碼農的經驗後,確實定下要成為後端工程師的目標。


而為了能快速的、有脈絡化的學習就業市場上所需的網頁後端基礎技能,我開始找尋市面上的培訓機構,我也是在這個時候看到School的招生訊息。


同時,我還看到進度條分享的兩篇文章,說服我放棄成為後端工程師的目標,改投向iOS開發的懷抱。


能讓我轉變心意,除了上述文章中所提的觀點,我自己歸納的原因有:

  1. 以手機設備為載體,能讓軟體整合更多功能。比如透過相機能做到掃描QR code、心律偵測;透過陀螺儀能做到相對偵測。


  1. 大說數人都有都有透過App付款購物的經驗。不管是買服務、買產品,都是在手機上下單,(可能)可以抓到更精確的使用者行為數據。


  1. 內捲效應:正因為前端、後端是非科系想轉職成軟體工程師的目標,加上這個領域裡各方大神高手雲集,求職者間可能有過度競爭的情況。